灣仔區中學校網,可說是「粒粒皆星」。該區十五所中學,逾半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,瑪利曼中學是其中之一?,斃袑W成立于一九二七年,至今已有九十三年歷史,曾培育出不少成功女性,學校的全英語環境、全人發展和自主學習等,亦向來獲家長支持。今學年該校有新校長上任。
新任校長何建儀,原是小學部的校長,出任中學部校長后,可加強中小學銜接。校長亦強調,秉承學校的優良傳統,并回應二十一世紀世界所需,冀為瑪利曼打造不一樣的教育,迎接七年后學校的百周年校慶。
中小學銜接12連貫性教育
瑪利曼中學(下稱瑪利曼)新任校長何建儀曾在瑪利曼小學擔任校長,來到中學后她認為自己以往在小學部的經驗更好讓中、小學銜接。
「過去數年中、小學無論在主科、IT發展、價值教育上都有不少的協作機會,老師們亦有互相交流接觸。而我上任后更好地對課程的發展和在剪裁上有何處理有所了解,務求在學生以往于小學獲得的經驗上再建構,提升她們的能力。以往有家長亦分享學生小學畢業后升上中學,能加深已學到的知識和技巧。我們兩所學校的優勢是十二年的連貫性教育,讓學生的成長可獲得更全面的照顧,這亦是辦學團體一貫以來努力朝向的教育目標。」
發展六個核心價值著重學生全人發展
六個核心價值觀
瑪利曼向來重視學生的全人教育,「不想學生只專注于學業成績,而是各方面的能力都能獲得充分發揮,這樣才可達致有一個平衡的生活、健康的人生?!谷私逃菑娬{以學生為本的教育,發掘她們不同的能力。
「學生有各自不同的面向和獨特性,教育局亦期望學校能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,所以我們提供給學生不同的活動、機會和課程,希望各人能有所發揮。」當中瑪利曼作為天主教學校,尤重視學生價值教育的培育。
「兩年前學校反思在這時刻同學要建立什么樣的價值觀?結果綜合了六個價值觀。」
由上學年開始,每年以一個價值觀作為學生價值教育的學習主題?!傅谝荒隇镽everence(尊敬);今學年是Gratitude(感恩);下學年開始順序是Compassion(憐憫)、integrity(正直)、Perseverance(堅毅)和Wisdom(睿智)?!?br />
價值教育會在正統課程和非正式課程內推行,以達致相輔相承的效果。「而且不只是在中學推行,更由小學做起,中學作為強化,因應學生不同的生命階段和情況context,去認識、擁抱這些價值觀,把它活出來?!?br />
何建儀強調,如何讓年青人成為未來領袖,心態和價值觀非常重要,亦是辦學團體一直以來著力培育學生的方向,「而我們亦一直守著這個初心,以不同、能回應時代的方法去實踐。」
承先啟后
瑪利曼已有九十三年歷史,擔任這所學校的新任學長,何建儀如何達致承先啟后?
「我經常想為何會有這傳統出現?其背后想達到的目標為何?當發掘到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后,就要想方法實踐,方法可以是回應時代的需要而有所不同。舉例我們學校的傳統是英語語境非常好,我們應要保持著,但方法可以不同,所以學校的老師會到國外跟專家學者學習最新的教育方法;曾有老師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STEM教育,亦有老師參加由哈佛大學專家學者開辦的教育課程等,再回來回饋學生,讓教學更能配合廿一世紀的發展需要,這亦回應我們辦學團體的主保圣人圣依納爵,他有一個靈修的指導說discern according to the signs of the times(透過明辨以回應現今時代的征兆),這才能為團體帶來最大的益處。」
自主學習
何建儀指出,瑪利曼教育另一大特色是給予學生自主權,讓學生可有自己的想法,并以自己的方式把想法實現出來。
「當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很多嘗試和失敗,但學校會給予很大的支援,讓她們在安全的環境下學習跌倒,并幫助她們反思經驗,從經驗中學習。我覺得這一代的年青人要學習如何從跌倒中爬起來,而學校是適合的地方,讓學生作不同的嘗試?!?br />
以往在小學部擔任校長時,何建儀曾跟學生分享:「學校努力裁培每位學生,不只為她們個人的益處,更希望學生能有一個使命,把所學跟世界不同的人分享,令世界變得更美好,而籍著中、小學十二年的連貫教育裝備好每位學生,不只能力上,還有心智上、價值觀上,可以培育出她們有一顆無私的心去為世界服務?!?br />
父母如何幫小朋友面對現今的挑戰?
何建儀認為父母要多聆聽子女,更重要是保持對話。
「在小學部時,我經常安排Parents Night,每次跟家長分享要從孩子小時候起,在他們每晚臨睡前最少要有十分鐘跟他們談天,當刻父母不可以只講有關學習的東西,亦要放下手機、工作和雜務,全心全意跟孩子談那天他們遇到的開心和不開心事,聽他們的心聲。我亦鼓勵家長把自己的困難跟小朋友分享,培養他們的同理心,讓他們了解父母也有面對困難的時候,并會如何解決,這樣孩子可從父母身上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」
全方位培育英語能力
瑪利曼的全英語環境,向來獲家長支持。負責「學與教」范疇的副校長陳永強指出,學校十分著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育,「我們是一所真正的全英文中學,除了中文科、中史科、普通話科外,全部科目包括體育、視覺藝術等均以英語授課。學校更要求中一至中三學生修讀英國文學,中四的DSE學生亦可選修這門學科?!?br />
不講不知,以全港來說,能供中學文憑試DSE學生揀選英國文學這一科目的學校并不多。陳永強謂,「每年應考DSE英國文學科的考生約為三百多人,我們學校已有二、三十人,占總人數的一成。我們重視英國文學因可豐富學生的英語能力,創作良好的英語語境,更可訓練她們的批判思維、辯論技巧、理解場景(Understanding scenario)等,對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很有幫助。」
何建儀亦指,「我們小學部也花上不少時間讓學生學習英國文學,這是我們學校一直以來的傳統?!?br />
英語成為學校生活的一部分
陳永強指出,學校著重學生的英語教育,不單純只視之為一門學科,只是上堂教文法學單字,而是一項必需要的工具(Essential Tool),在學校和生活層面上都能應用得到。
「除了英文課和英國文學課外,學校亦提供很多課外活動讓學生可鍛煉英語,如戲劇、辯論、口語會話(Oral Speaking)等;更從小學起提供全英語語境學習,培養學生的英文閱讀習慣,所有在小學部不時會見到學生拿著一本很厚的英文書在讀,而這些全建構為英文課程的一部分。此外學校很多的學生領袖,英文能力都很高,讓低年級同學有模仿對象,知道自己努力學習亦能做得到。而在這樣的英語環境下學習,即使學生初進學校時英文能力不是很強,但慢慢亦會變得很自然地使用英文。」
英語堂結合設計思維
訪問當天往參觀中三的英文堂,驚訝學生不是在學文法或寫作,而是在學習設計思維。負責課堂的外籍英語老師Ms.L.Minnie指出,這是學校于兩年前開展名為「SEED」的英語課程。
「瑪利曼的學生英語能力都非常強,我想用些別的方法挑戰她們,但對我而言,學習英文不是只學習文法和寫作,是學習以英文這語言去思考,這是更高階的學習。而一直以來談及STEM都是講硬件設備,其實當中涉及很多軟技巧,如解難能力、創意思維和協作能力等。」
Ms.Minnie于是把英文堂跟STEM課程內容結合,在課堂上加入設計思維的學習內容,刺激學生創意思考。
「課堂以project-based形式進行,像這堂課學生介紹自己設計的飯盒,當中有運用環保能源作長期保溫,又有設計不同層格把飯餸分開擺放,驚訝學生透過英文堂學習到很多軟技能,如同理心、解難能力、協作等,并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以造福社會。」
Ms.Minnie更指設計思維對較害羞內向的學生有其好處,「讓她們學習表達想法,并發揮創意把想法實踐出來,從而建立自信,更放膽使用語言?!?br />
高中選科自主性高
陳永強指,只要學習內容對學生有裨益,學校都會放到課堂上讓學生有機會體驗。
「初中課程空間較大,我們會以Project Learning形式鞏固學生的技能。例如中一學生會進行名為「Jump(Juni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rojectwork)」課程,學習城市規劃、古跡保育等;中二的是跟STEM教育有關的「LEAD+(Learning through Engineering,Art and Design)Project」;中三今年加入香港賽馬會資助的AI project,學習編程?!?br />
選科上瑪利曼亦讓學生有自主權。
「尤其中四選科,我們并非套餐形式:A班讀什么科、B班讀什么科,而是提供十四科供學生按意愿和興趣選擇,通過這樣訓練她們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?!怪幸粍t實行Module System。
「學生除要修讀主科外,第一學期只修讀Life and Society和中史;第二學期才修讀地理加歷史,減低學生升中初期同一時間應付太多科目的壓力。此外,在中一和中二學校沒有考試,反著重持續性評估,希望學生能有更多時間專注學習和發展共通能力?!?br />
沒記過不設風紀對學生完全信任
一直好奇瑪利曼學生的校服為何分黃、藍二色,陳永強回答說:「很久以前學生是不用穿校服的,但后來改為要穿校服,前任校長李花嘉蓮往挑選布料,就揀選了黃藍二色,說要讓學生有選擇,更重要是要她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?!?br />
簡單規矩給予空間
負責學校學生培育范疇的副校長傅鄧尚恩指出,這種自我負責任的精神亦反映在學校的學生培育上。
「我們的學生培育有兩大特色。首先是沒設記過制度和風紀制度,即使是校規亦非常簡單,只有學生手冊上的一頁紙,臚列范疇很闊,像戴頭飾的規定,只寫著Matching Ornament.Simple Hair Style.(匹配的頭飾。簡單的發型)就這樣一句。有學生和家長都不習慣,因給予的空間太大,感到無所適從,但學校認為正正因為空間大,反而可讓學生學習自己做決定,你自己覺得該戴怎樣的頭飾?要有怎樣的發型?不用學校硬性規定,因當你的頭飾和發型不匹配時,同學自然會給反應,你就知道自己要作更正?!?br />
讓學生懂管理自己
學生培育的另一特色是Open Access Learning,意指學校開放渠道方便學生學習?!肝沂荌T Head,但從不把電腦室上鎖,三間電腦室任學生使用,相信她們能適當地使用電腦,即使有同學不守規矩,都相信會有高年級大姐姐出來指正她們。這就是學校一貫的教育方向:由學生自己管理好自己。」
傅鄧尚恩指出,這樣的安排完全是建基于對學生的信任。
「我們對學生有很高的信任度,相信她們全都是好學生,會做好?!?br />
而據她多年來在學校的觀察所得,發覺老師和家長對學生期望高,學生想達到期望的意愿亦高?!敢驗槟阆雱e人從你身上看到學校是怎樣的一個形象,你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?!?br />
正面管教助成長
但這種培育方法不曾遇到過挑戰?
「也曾遇到過一、兩名表現較突出的學生,但我們的做法是諄諄告誡,不會因為一、兩名學生的表現而改變這種正面管教(Positive Discipline)的理念。不過一般而言,我們的學生較少出現問題行動,即使有,背后也有原因,而學校會花時間跟學生和家長去了解,是會花較長時間,但學生有得益和改變才是我們的重點。我們學校的獨特之處是希望學生有空間成長?!?br />